谈及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南方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基地原主任周生明教授无比遗憾的表示,早在30多年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设计、制造都有涉足,甚至部分领先,然而在最关键的十年(1990到2000年),行业错失发展的最佳机遇。正所谓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银边,中国却因此走上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而深圳更是异军突起,成为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领军者。
作为一名在中国半导体领域有30多年经验的老将,周生明教授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一路目睹了深圳的崛起和突围,他的反思和分享对目前的半导体产业建设大有裨益。
据周生明教授回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就已经拥有北京878厂(即国营东光电工厂)和无锡742厂(华晶)两张王牌。他毕业后进入的878厂曾经在1978年建成中国第一条2英寸线,于1980年建成中国第一条3英寸线,并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电路、制版、加工芯片、直至封装测试和最后的打印包装,连特种材料和外壳都自给自足。878厂生产的中速TTL电路和高速S-TTL电路产品曾经达到过国际标准,还较早涉足到CMOS电路的研究,也曾生产过8位微处理器,对中国电子工业的起步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谈及中国IC行业的辉煌时刻,周教授一脸骄傲。
然而到了90年代,本应该进入黄金发展期的中国IC行业,反而停滞不前了。周生明回忆说受制于当时的制度、认识、投入不足等等多个原因,两个产线的IC良率不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当时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大众对集成电路的认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878厂在已有引进设备,但没有持续对工艺投入、人才投入,也缺乏产业合作,完全靠自主力量去研发,工艺落后,良率偏低,难以把成本降低。
这样的冲击也导致很多半导体人改行。“我是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我们系100多人半导体专业30多人,但到2000年开同学会的时候,只有两个人还在做半导体,很多人因为不看好半导体行业而转行了。”他回忆道,“不过,这两个产线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人才,到2000年以后,随着政府开始重视半导体产业,这些人才为中国半导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日益增大,中国的电子产业、特别是应用和整机企业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开始发展。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人才的回归带来了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推动了国内的芯片开发和产业进步。进入新世纪,由于政府的高瞻远瞩,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开始被提上日程,全球的产业分工也给中国带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另外,他也表示随着我们国家国力增强以及产业的成熟,很多专家、人才回国效力,大量的人才支撑起这个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的IC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