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密集、知识产权集中、商业价值高是半导体产业的三大特色, 其中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发展的底层源动力,与技术和商业的交织面正不断扩大。这意味着,谁掌握着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就能在技术前进的道路上先人一步,变现的能力也就相应变强。
我国进入半导体行业较晚,这句话不仅指向技术上的落后,还意味着知识产权体系的不完善。当然这与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国情是息息相关的,基础科学的薄弱、高层次研发人才的紧缺 、资金配套和重视程度的不到位,导致今天的半导体行业知识产权案频发。
从传感器领域的歌尔敏芯系列诉讼案,到屏下指纹识别领域的汇顶起诉神盾,再到内存芯片领域的江波龙状告晶存侵权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到底是基于公开技术的二次开发,还是核心商业秘密,到底是谁在潜心做技术?一时间,口水战四起,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维权路漫漫、道阻且长。
这些案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问题?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否能够真正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在新国际形势和科创板的冲击下,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作为企业或个人,在项目或公司发起、发展和壮大的不同阶段分别应该怎样举起知识产权大旗,化口水战为变现能力或攻击武器?或许你可以在Sensor China 2020 同期的《新国际形势下的知识产权及技术交易研讨会》上找到答案。
是谁在潜心做技术?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一种技术态度,实则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失,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内半导体从业者的通病。
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原局长吕国强介绍,目前知识产权技术纠纷铺天盖地,以上海浦东法院为例,知识产权纠纷案数量已达 10000 件,预估至 2020 年底,将突破 10000 件,现有 14 个法官,每个法官手里有将近 700 个案件。
因此,除了法官判案外,亟需通过多元化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仲裁和调解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些案件是涉外案件,即其中一方是纯外资企业,那么当事人就可以借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来为国际商业争议获得替代性争端解决方案。
因此,除了法官判案外,亟需通过多元化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仲裁和调解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些案件是涉外案件,即其中一方是纯外资企业,那么当事人就可以借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来为国际商业争议获得替代性争端解决方案。
除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是良道。日本虎威国际知财服务株式会社副社长孙建表示,以传感器相关企业知识产权宏观布局为例,全球五大局的授权率,中国只有 53.5%左右,而日本的授权率则高达 75.3%,这是因为日本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授权策略,只要符合知识产权法就会给予授权,至于后续该专利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市场自然会给出检验结果,这些策略直接刺激了日本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减少了将来出现专利漏洞的几率。
如果一项专利在 10 年后还在续费,说明该专利技术层面是下沉的,是有价值意义的。从专利无效的维度出发,日本半导体行业专利无效的数量非常少(专利侵权的数量非常小),基本是每年 100 多件的量,这与“每个法官手里有将近 700 个案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市场中每一个经营主体的规范性,即进入某一行业前会做大量的知识产权调研。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受教育情况的一种共性,读博士的人非常多,会在各个学校轮读一遍,但实际毕业的人少,这样在遇到一些知识产权纠纷时,就可以通过人情私下解决。
笔者认为前者需要借助知识产权运营人的力量来完成,而后者虽在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是特别大,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在那,不可能认识个遍,但是可以有效地借助上述的专家冲裁和调解来缓解部分上法庭的问题。
此外,孙建还表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业还存在地方保护严、司法有效但赔偿低、山寨居多、绝对数量庞大但质量偏低等问题。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中国的企业在布局日本专利时,已从咨询“如何申请一个专利”向“专利合规审查建议”过渡。